明理明什么?
要做到"六知":知静知意、知松知沉、知正知圆。诚然,需要懂的拳理很多,但我认为如果注意到以上六点,会对更多拳理融会贯通的。
(一)、知静知意
知静,就是要达到“心静”,只有心静才能体松,只有心静才能更好地用意,用意了才能少用拙力,用意会慢慢体会太极感。一是思想要静。要排除杂念,做到心中只有拳,别无他思,要做到拳中无人似有人,你来我往,这样打出的拳才有神气。二是要有静的环境。好的环境会让人进入意境,打出美妙的拳感。一次,我到泰丰公园带徒弟练拳,我到的早点,弟子们还没到。清新的早晨,没有人迹,只有树上的鸟儿伴奏助我行拳。我融入大自然中,就觉意给身随,气助身行,稳如泰山。身稳劲整,又使得身轻无重,人如在地上漂移。我在用心行拳,两臂在内气棚托下有意无力而漂动。拳论就说:“以心为主,而五官、百骸无不听命”。
知静知意后,也就懂得太极拳要慢练了,慢中才有静,慢中才能用意,才能让意引领内气运行,内气再催行来助劲释放,达到意到气到劲到的统一境界。如果不用意而行气,就会造成憋气或横气填胸而气滞。正如拳论所言,"在意不在气,在气而滞。"知静慢练也必然做到呼吸均匀自然,配合动作开与合。
(二)、知松知沉
知松,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,而松的目的是为了沉,有了沉,身才稳,稳中求功力,稳中找轻灵。行拳时,一要思想意识上先放松,怎么放松?让心态坦然,放下心事负担。除解放心情外,二要“骨节松开”,特别是肩关节和胯关节。三是肌肉也要放松,感觉肉坠骨挑,骨肉分离。这样放松就会有沉坠感,肩沉气沉。要明确松绝不是松如一摊泥,松得没了拳形。松成泥是懈,懈则浮,浮则无根。太极拳讲阴阳,上身松轻,而下身必稳固,拳架要求做到上虚下实,胸空腹实,内气下沉丹田,充盈腰腹。
知松知沉后,便知松不是懈,要有棚劲,有了棚劲,便是松沉中出柔,柔不同于软。拳论说:“运劲的功夫,先化硬为柔,然后练柔成刚”。柔并不是轻浮,软而无力,而是软如棉中裹铁,是刚发的蓄劲。
(三)、知正知圆
知正,是要求行拳时身法要立身中正,不偏不倚。一个知正包括了太极拳很多规则:一是头要上领,虚领顶劲,意想头顶物或头发被绳吊梁,这样头正,而且脖颈也就直了,这是身正的一部分。二是要求外三合,也就是手足、肩胯、肘膝相齐劲相合。这样事必两肩前裹含胸,而后背扩拔,同时保证两脚宽度,便形成圆裆,也有利于头顶尾闾坠,形成对拉劲,使脊柱驱直,更有利于内气下沉,胸空腹实底盘稳,上轻下实,拳架八面支撑。
有正拳必稳,有稳还要有活,有活必出圆。要知圆的用意,才能让练出的拳路更灵活顺畅。行拳必懂动作走圆。练太极拳时,四肢运动,不能直来直去,要作圆形或弧形运动。这要求臂弓要大于九十度,不能出角,要坐式打拳,不能站着练拳,腿弓要有一定弯度。拳论说:“至于手足运动,不外一圆,绝无直来直去”。直来直去无弹力而滞板,就失去了太极拳松活弹抖之味。陈式太极拳更是强调螺旋缠丝,手形身法走圆,这是劲力的需要,这是形成我顺人背局面的需要,这是化打合一加大劲力行程和力度的需要,这是顺势化掉来力的需要。
懂得知正后,必然做到上下相随,这是身体中正中定的需要,如我们上肢发力,必须上下相随,劲从根向上节节贯穿,才能打上劲且身稳。不然必是身体乱晃而身不稳不正。而我们下盘合劲,必有上肢松沉的配合,不然脚空身易歪。行拳必须做到“一动无有不动”和“一静无有不静”。知圆后,也明确了太极拳是圆形运动,动作必然连绵不断,如行云流水。
↑上一篇:松肩八法 |
![]() |
↓下一篇:太极拳中的领劲 |
电话:0871-63836818? 传真:0871-63836818 ? 地址:昆明市金马碧鸡商场广场B4区
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598号 ? ? ? ? ?滇ICP备10200301号-2 技术支持:天人网络